商汤被曝已获准在香港上市,计划筹资逾10亿美元

据媒体报道,近日,作为“AI 四小龙”之首的商汤科技,IPO 已获港交所批准,此次 IPO 将至少筹集 10 亿美元。

目前,商汤尚未回应此事。

这家超级 AI 独角兽在今年 8 月 28 日向香港联交所提交招股书。中金公司、海通国际及汇丰银行担任此次发行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商汤是 AI 行业亚洲收入第一的公司。

2021 年上半年营收 16.52 亿元,同比增长 91.87%。主要收入来自智慧城市、智慧商业板块。

盈利方面,2021 年上半年净亏损 7.26 亿元,去年同期亏损 11 亿元,同比减亏。

招股书还披露,商汤科技共计完成 12 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达 52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36.58 亿元)。

其主要投资人包括软银、春华、银湖、IDG、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上海国际集团、赛领和鼎晖等。

近年财务表现

报告期内 2018~2020 年,商汤收入分别为 18.534 亿元、30.266 亿元、34.462 亿元。

2020 年上半年和 2021 年上半年的收入,分别为:8.612 亿元、16.518 亿元,同比增幅 91.87%。

盈利方面,报告期内,商汤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 2.205 亿元、10.371 亿元、 8.784 亿元及 7.262 亿元。

可以看出,在营收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其净亏损在不断收窄。

另外,商汤 2019 年和 2020 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 63.3%和 13.9%。

商汤收入主要来源于软件平台的销售,其中包括软件许可、人工智能软硬一体产品及相关服务。

商汤将业务板块分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

2018 年,智慧商业在总营收中占比达 46.1%;2021 年上半年,智慧城市收入达 7.86 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 47.6%,比例已超过了智慧商业。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书显示,商汤在研发投入方面的指标颇为突出。

对应报告期,商汤研发开支分别为 8.49 亿元、19.2 亿元、24.5 亿元及 17.7 亿元。

也就是说,商汤研发占比收入的比例逐年增长,甚至在 2021 年上半年超过了公司营收。

而具体研发投入中,员工薪资又占了大头。

2018 年,研发人员工资福利一项支出为 5.127 亿元。

而到了今年上半年,仅半年时间,该项支出就达到了 12.853 亿元,已经占到公司研发投入的 72.5%,更是占营收的 77.8%。

公司股权分布

招股书还披露,股东方面,商汤最大股东依然是创始人汤晓鸥教授,持股 21.73%;高管团队中 CEO 徐立持股 0.9%,首席科学家王晓刚持股 0.73%,战投负责人徐冰持股 0.33%,SenseTalent(徐立、王晓刚、徐冰所持 B 类股票)持股 12.17%。

外部股东中,软银持股 14.88%,阿里以淘宝中国持股 7.59%,春华资本持股 3.08%,银湖资本持股 3.05%,IDG 资本持股 1.42%。

商汤将在港交所采用 AB 股机制上市,同股不同权,A 股有 10 票投票权,创始团队依然会牢牢掌握公司控制权。

此外,商汤现已对外投资布局了 22 家公司,涉及多个领域。

 

下一步计划

虽然商汤方面尚未有进一步的回应,但根据此前招股书的信息,其募资之后的下一步计划较为明确。

首先,60%用于研发投入,增强研发能力。

其中大头砸 AI 基础设施 SenseCore,10%用于超算中心,10%用于 AI 芯片,15%用于模型能力提升。还有 25%将投入技术模型、产品和产学研。

其次,15%用于业务拓展,主要是新兴商业机会和国内外市场拓展渗透。

最后,15%用于投资并购。

招股书称商汤已建成了 23 个 AI 超算集群,生产了 22000 多种 AI 模型,并训练了参数量超 300 亿的全球最大视觉模型。

招股书还提到,为了进一步增强 SenseCore 的生产能力,商汤在上海临港建设了大型人工智能计算与数据中心(AIDC),总算力达到每秒 4.91 百亿亿次浮点运算,预计该 AIDC 将于 2022 年初投入使用。

商汤称将寻求对外战略投资和并购机会,扩大 AI 生态,以及在自己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力。

未来与挑战

近半年多以来,“AI 四小龙”商汤、云从、旷视、依图均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上市,向“视觉 AI 第一股”发起冲击。

此前,旷视科技登陆港股市场失败,选择转换赛道向科创板努力,9 月科创板 IPO 获得批准;

7 月,依图科技筹备 8 个月的科创板 IPO 计划宣布以失败告终;

早前有消息称,保持神秘的商汤科技或将 A+H 上市,8 月商汤科技则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

7 月 20 日,云从科技顺利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随着不断爆出的 IPO 进展,这场“视觉 AI 第一股”争夺战很快也将迎来结局。

AI 创业企业短期营收与长期发展的矛盾让资本踌躇,虽然上市是解决当下困境的一条出路,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它们的生存问题,AI 创业企业仍面临许多其他挑战。

一是市场空间问题。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安防和金融是 AI 企业赋能实体经济市场份额最多的前两大领域,占比分别达到 53.8%、15.8%。然而安防、金融领域竞争激烈,并且不小的市场份额已被传统安防、金融企业占据,如何在该领域立足并发挥出 AI 企业的优势与独特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是技术伦理和数据合规性问题。上交所在对云从和旷视的问询函中均问到数据合规和伦理风险问题。两家公司都表示,数据由客户采集、管理和使用,自身并不涉及数据采集和应用。不过,旷视也补充披露,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伦理道德保障机制仍然不够健全,未来新出台的国家或行业伦理道德规章制度也可能给公司带来合规成本。

政策红利也许会给 AI 创业企业带来崭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竞争对手。

2019 年,科技部曾提出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搭建开源、开放平台,面向公众开放 AI 技术研发资源,向社会输出 AI 技术服务能力,推动 AI 技术的行业应用。

今年年初,国家工信部在发布的文件中再次指出,要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支撑技术攻关,支持工业 5G 芯片模组、边缘计算专用芯片与操作系统、工业人工智能芯片及工业视觉传感器等基础软硬件的研发突破。

在政策支持与行业变革中,阿里、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相继入场,目前都已占据了一席之地,甚至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例如百度在智能语音硬件、智能汽车领域均拥有较大的先发优势。

李开复在接受波士顿咨询采访时谈到,“当前,横向的、通用性的技术正在快速地大众化,AI 也已经从“AI+”的黑科技发明期迈向“+AI”的应用为王阶段。”

不过他同时也表示,“与横向通用技术相对的,垂直的、行业特定的技术解决方案更能够建立壁垒,‘+AI’的未来,定制化服务的需求要远多于标准化。”

如何实现 AI 技术的个性化应用,并与不同行业成功结合从而体现自身价值,将成为影响 AI 企业未来的关键性问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全能资源库丨本站资源除特殊声明外,均来自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研究,如需商业使用请获得作者商业授权,如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的投诉邮箱:qinglikf@163.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如有其它疑问请联系在线客服(微信公众号:轻狸团队 丨菜单栏人工客服)特别注意:访问本站即同意本站《免责声明&版权声明》,本站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全能资源库 » 商汤被曝已获准在香港上市,计划筹资逾10亿美元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会员畅享0元下载!

立即开通 了解详情